罗惠侨(1888-1972),宁波民革筹建人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批“庚款留美”的精英学子,是北大讲台上教学有方的学者,是主政一方、清廉自守、有所作为的宁波父母官,更是烽火岁月中殚精竭虑的抗战志士。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国民党驻缅甸、印度办事处处长,协助开辟著名的“驼峰航线”。1949年拒绝前往台湾,留在家乡。罗惠侨跨越学、政、军三界,身份几经转换,一颗赤诚爱国心始终滚烫如初。 罗惠侨1888年9月出生于今鄞州区张家瀛村,自幼聪慧,志向远大。1907年12月,他于宁波府中学堂(今宁波中学)毕业后不顾父亲反对,坚持深造,于次年考入清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预备科,至1909年9月,经层层考试筛选成为首批47名庚款赴美留学生之一,远渡重洋,就读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造船专业。 1909年9月到1915年8月,罗惠侨在美期间,一方面珍视机会专心学业,出色完成各门功课,获得硕士学位;一方面深入美国社会,了解在美华人华侨境况,深切感受到国家的积贫积弱和在美华人华侨遭受的深重屈辱,坚定科教救国信念;同时,他与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学生一起,关注国事、朝夕聚论。辛亥革命爆发之时,他积极活动,筹集资金、赴MIT周边各镇演说争取支持,显示出很强的政治组织意愿和能力,并开始服膺中山先生的主张,确立政治救国理念。 1917年夏,经蔡元培等友人推荐,罗惠侨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是北大数学系的奠基者之一。在校期间,他教授数学和力学,并兼任注册部主任。1925年冬转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之后,一如既往关注北大发展,当时校费紧张,罗惠侨屈尊与苏联驻华大使协商拨用苏联退换的庚子赔款,以资维持。1929年,在北大成立三十一周年之际,罗惠侨发表《北大卅一扩大纪念赠言》,对包括北大在内的中国学校提出期望:因应海内大势和世界潮流,培养管理国事之才。彰显了罗惠侨放眼全球的大视野和对中国教育的大期待。 1927年春,北伐军到达江浙之后,南京国民政府相继成立了上海和杭州市政府。宁波作为浙东商业中心,又是蒋介石的老家,浙江省政府为粉饰门面,打算成立宁波市政府。当年三、四月间,罗惠侨正好在杭州谋事,得到北大系人物蔡元培、李石曾、马叙伦和蒋梦麟等的举荐,在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博弈下,有学识和行政经验但在政治斗争中表现超然的罗惠侨,得以简任家乡的首任市长。他倍感荣耀,也渴望有所作为。宁波民革组宣处原处长汪校芳在《宁波的首任市长与首定市花》一文中对罗惠侨在1927年7月到1930年3月担任宁波市长期间的作为有过精彩的论述:一是彻底的政务公开,真诚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强烈的执政为民意识;三是在经费与人员及党派斗争等多重制约之下,坚持踏实做事,收回外国人控制的教育权和江河沿岸码头管理权,拓宽街道、拆城填河、建设公厕和屠宰场、建成中山公园。一介书生在新旧势力激荡之际,秉忧国忧民之志,期以赤心报效祖国,报答桑梓,但很多事情受地方顽固势力多方阻挠,难以贯彻。宁波广大民众对罗惠侨的风度言行颇为景仰,赞其“一肩行李,两袖清风,堪为执政者的楷模”。后人有诗赞之: 兴教重学撷芳时,沥血呕心不顾疲。 拓路填河筹远略,排污检疫创良归。 收回“白水”权非易,整肃邪淫志不衰。 两袖清风书一担,冰心一片仰无私。 留美期间,同在美国留学的宋美龄对年长她十岁的罗惠侨颇为倚重。1935年,经宋美龄的引荐,罗先生任“中国航空委员会”中校参事,开始涉足军界。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东南亚大片地区,切断了中国仅存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抗战面临着严峻的物资匮乏局面,急需开辟新的国际运输通道,获取战略物资支援。与此同时,为了保卫中国的西南大后方,中国远军出征缅甸,协同盟军作战。在这样的危急时刻,罗惠侨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空军作战经验,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国民党空军驻缅甸办事处和驻印度办事处处长,肩负起支援印缅远征军和开辟国际运输补给线的艰巨使命。 罗惠侨到任后,迅速展开工作。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充分利用空军优势,建立起高效的物资运输和空中支援体系,组织飞机进行物资空投,为身处困境的远征军将士送去急需的弹药、药品和食品。 在开辟抗日大后方国际运输补给线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开辟“驼峰航线”。这条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脉等崇山峻岭,抵达中国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等地。由于沿途山峰连绵起伏,状如驼峰,因此被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平均海拔在 4500 米以上,最高海拔超过 7000 米,气候复杂多变,常有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等恶劣天气。此外,日军还在沿线部署了大量防空力量,对运输飞机进行拦截和攻击。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罗惠侨没有畏惧,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航线,研究气象规律,制定飞行方案,对运输飞机进行改装,增加载重量,并组织飞行员进行特殊训练,提高他们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技能。在他的努力下,“驼峰航线”逐渐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从1942年到1945年,共运输物资 85 万吨,运送人员3.3万余人次,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人员保障。 除物资空投,罗惠侨还积极组织空中侦察,为远征军提供准确的情报。他派遣侦察飞机深入日军占领区,收集日军的兵力部署、军事设施和交通线路等重要情报,并及时传递给远征军指挥部。这些情报为远征军制定作战计划、调整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多次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罗惠侨的长女罗燕生在印缅战场照顾他的生活,二十几岁染肺病不治,为国牺牲。此间,他目睹了商人在蒋介石等高官默许纵容下大发国难财,亲历了美国军政官员傲慢无礼等卑劣行径,埋下了日后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的火种。 1949年,历史翻开新篇章。面对时代巨变,罗惠侨选择留在大陆。他以开阔的胸襟认同新生的人民政权,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先后在宁波市第七中学、宁波市第四中学任教,1956年调往宁波造船厂工作。 罗惠侨还积极参与民革宁波市委会的筹建工作,1956年为民革宁波市委会筹备组负责人。1958年民革宁波市委会成立后,任一至三界市委委员,兼任对台工作组组长和生产研究组组长。他同时又是宁波市政协一至六届常委,三至六届副秘书长,积极参政议政,在社会就业、对待旧知识分子、中小学生毕业生就业和法治建设等问题上建言献策,展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自觉与政治智慧。 罗惠侨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他的一生如同一部微缩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奋斗史。从庚款留美汲取新知,到北大杏坛春风化雨;从主政宁波清廉为民,到抗战烽火中书生报国,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贡献余热,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