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 页 组织机构 民革要闻 基层动态 民革知识 党员风采 财务信息  
您的位置: 首页 >
>民革要闻>民革要闻
民革要闻    
 民革要闻
 通知公告
网站搜索    
民革要闻      
【烽火记忆】吴志浩:父女两代的烽火传承
来源:    作者:    2025-08-18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97岁高龄的吴志浩老人是宁波民革目前唯一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刚加入民革组织时,我便多次听闻吴老“译电之花”、将门之后的故事,对其心生敬重,更为与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在同个支部而深感荣幸。所在的海曙一支部每年都会组织探望吴老的慰问活动,并安排新党员一同参加,是我们作为民革“新兵”接受思想教育、精神洗礼的宝贵实践。

去年10月,我随支部主委李杰等人一起叩开了吴老家的门。吴志浩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虽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精神不错,谈吐流利、思路清晰。她摩挲着拿出2015年获颁的“抗战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纪念章擦得锃亮,正面铸有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图案。“除了这一枚,2005年,由于父亲的英雄事迹,我作为抗日将领的遗属,获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吴老娓娓道来,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大门。

吴志浩的父亲为抗日名将吴继光(1903年-0937年),出生于安徽盱眙(今属明光市)的书香门第,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抗战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58师第174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11日,吴继光在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年仅34岁,是该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国民政府追其为陆军中将。2014年,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吴老回忆,孙中山刚创办黄埔军校时,他父亲聘为一期教官,为初创军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任职期间,吴继光深感知识的重要,于是辞去教职,于1924年秋考入黄埔二期,成为学员。因出于对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敬仰,他毅然改名“继光”。“在黄埔期间,父亲就参加了讨伐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战役。毕业后,他脚踏实地,仅用四年就升到团长,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骨干将领,在军中以治军严明、骁勇善战而闻名。”吴老介绍道。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上海局势危急。吴继光率部紧急驰援上海。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作战。部队成功攻克日军重要据点八字桥,甚至突入日租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然而,战争形势愈发严峻,11 月初,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吴继光率部在青浦白鹤港一带阻击日军,鏖战三昼夜。11月11日下午,日军以猛烈的火力掩护架桥,吴继光亲率部队阻击日军渡河。晚上21时,一发日军炮弹在吴继光身边爆炸,击中要害,当场身亡。吴继光用生命实践了生前“埋骨何须桑梓地”的誓言。  

吴继光牺牲时,独生女儿吴志浩年仅 8 岁。据她回忆,父亲仅留下一副象牙筷和公文包,成为那个家国破碎时代的悲壮见证。此后,她与母亲、外婆在战乱中开始了艰难的辗转流离。先是来到汉口,这里是58师留守处。第58师师长俞济时对吴继光有知遇之恩,曾举荐他担任第174旅旅长一职。“日军进犯武汉后,第58师师长俞济时安排留守处主任夏明瑞把我们送往奉化胞兄俞济民处。我与家人经宜昌、常德、长沙、金华等地,最终抵达奉化溪口,暂住奉化亭下村。”

时任宁波警察局长兼鄞县县长的俞济民曾担任四明山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在四明山一带转战。有了俞济民的照顾,吴志浩在奉化读书学习,渐渐成长起来。1941年4月19日,日本发动宁绍战役,浙东沿海的镇海、石浦、海门、瑞安等地相继遭到日军进攻,镇海口很快失守,宁波沦陷。原本计划到联合中学读书的吴志浩决定暂停学业,继承父亲遗志,参军抗日。

1942年,吴志浩主动请缨加入俞济民领导的鄞奉游击队无线电技术培训班,以半工半读形式接受专业培训,没有工资,享受部队里供给制生活。时至今日,吴老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通讯大队的全称:浙江六区专员公署鄞县县政府警察大队无线电通讯大队。“当时的战争环境极为艰苦,物资匮乏到了极点。没有电,更没有电灯,抄报时能点蜡烛都算是奢侈,译电只能依靠菜油灯照明,且主要是为了保证抄报环节不出差错。干电池也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只准用在抄报和收听,发报时则只能依靠手摇发电机”。吴志浩说,自己随队驻扎宁海黄坛梁皇山一带,通讯大队分为有线电大队及无线电大队,无线电大队有抄报台、机械室及派到各地方的小队。她时常将中央社及《中央日报》传来的新闻明码译成报纸新闻稿,送到《宁波日报》刊发,以此激励国人的抗战决心。宁海也成为了吴志浩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她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坚毅的抗日军人,以另一种形式承载着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

1945 年初夏,日军进犯宁海,吴志浩所在的通讯大队撤退到台州的天台华顶山,在山上的寺庙里继续开展通讯工作。8月15日,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振奋的日子。正在华顶山上电台值守的吴志浩,第一时间接收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电讯。她迅速译出电文,并通过《宁波日报》向宁波民众传递了这一历史性消息,成为宁波地区得知日本人投降的第一人。“那天的记忆终身难忘,我们抄报电台收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由重庆中央社发布的信息。那时候报务台长是抄报的,我是译电的,因此我们第一个收到信息。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高兴到手舞足蹈!”谈到那段历史,吴老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抗战胜利后,吴志浩随无线电大队前往宁波开明街,接收敌伪电台,担任无线电通讯大队暨宁波日报电台译电员,办公地点设在永耀电力大楼的四楼。之后,她把母亲与外婆接到开明街旁边的小梁街 11 号居住。“1952年开始,我做了几十年教师,先在西郊路小学(现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教高年级班,后于1970年转到穆家巷小学教书,直至 1985 年退休。”同年,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吴继光将军为革命烈士并颁发了烈士证书;也是在那一年,吴志浩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聆听吴老及其父亲故事,我感慨万千,触动颇深。吴继光在淞沪战场上以生命践行“马革裹尸”的誓言,吴志浩在后方的通讯战线上,以柔弱的肩膀担起“译电”重任。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千万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生动缩影。爱国从不是空谈——无论是前线浴血,还是后方译电,亦或讲台育人,只要心怀家国,每个岗位都可以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战场。

在新时代,抗战精神是攻坚克难的“无声号角”,鞭策我们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磨砺实干之刃。在民族复兴的星河中,我愿为那不灭的星火,恒久燃烧!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